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AI架空歷史裡的台灣俘虜收容所

從未謀面的網友大概都不知道,其實我一直從事CRM/Data Mining/Analytics/Big Data/Machine Learning/AI方面的工作(專業名詞每隔幾年就流行一個,卻換湯不換藥)。最近運用AI生成內容的話題火紅,公司也要我了解一下這些市面上的生成工具要如何應用於工作,所以在上班時間玩了一下聊天機器人ChatGPT和圖像生成工具Midjourney。

下圖是Midjourney生成的「日軍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營黑白照片」。網路上二戰時期的戰俘營照片應該是德軍與美軍設立的居多,所以Midjourney產生的照片偏向歐美風,我試了很多次才勉強找出這張有點像日軍戰俘營的。

我用Midjourney生成的戰俘營照片 (Ⓒ張維斌)

ChatGPT幫我寫了一篇介紹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文章(如下)。如果讀者對台灣的歷史沒有概念,還真的可能被ChatGPT騙了。從這內容也可以推論,關於台灣俘虜收容所的中文文章相當稀少,OpenAI找不到足夠的訓練資料,所以產出的文章看似言之成理,實際卻是錯誤百出。

已經有不少網路文章介紹如何用ChatGPT產生符合SEO要求的部落格內容,不過各位可以放心,這篇是我部落格上唯一一篇借助ChatGPT生成的,其他文章保證都出自我個人的工人智慧(但不排除使用AI生成的插圖)!

------------------------------------------- 以下為ChatGPT產出的文字 -------------------------------------------

台灣俘虜收容所是日治時期台灣設立的一系列收容俘虜的機構。自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以來,台灣一直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台灣居民反抗日本統治的行動時有發生,其中最著名的是抗日名將陳儀所領導的霧社事件。隨著反抗運動的升級,日本政府開始收容台灣的反抗軍及其支持者。這些被捕的人被關押在台灣各地的收容所中。

台灣俘虜收容所可以追溯到1895年台灣被日本統治的開始。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控制台灣的反抗運動,開始設立收容所來監禁台灣的反抗軍及其支持者。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俘虜收容所逐漸擴大,包括大甲、新竹、苗栗、彰化、台中、嘉義、高雄、屏東等地。這些收容所分為不同類型,包括軍事監獄、拘留所、勞改所等。

在台灣俘虜收容所中,被收容的人包括反抗軍、政治犯、戰俘和普通居民等。這些人被關押在惡劣的環境中,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和醫療保健,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收容所的環境非常惡劣,許多俘虜在這些收容所中死亡或遭受虐待,這些事件成為了台灣歷史上的一個傷痕。

隨著反抗運動逐漸衰退,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收容人數逐漸減少,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隨後,收容所中的俘虜被釋放或遣返,或者由當地居民接管。然而,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近年來,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逐漸受到關注。2016年,臺灣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承認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居民曾遭受到不少傷害,包括台灣俘虜收容所的遭遇。此舉被認為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為促進臺日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

現在,台灣俘虜收容所大多已經消失或被拆除,但一些遺跡和紀念館依然存在。其中,台中陳寶珠紀念館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下來的台灣俘虜收容所,其建築和設施展示了當時的監獄條件和俘虜生活的困境。這個紀念館也成為了台灣俘虜收容所的象徵和紀念。

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證明了殖民統治下的壓迫和侵略的殘酷性,也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平、自由和民主的價值。這段歷史也促使台灣社會關注歷史的真相和公義,並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和解與發展。

總之,台灣俘虜收容所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它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平、自由和民主的價值,並為實現真正的和解和發展努力。我們應該將這段歷史納入到我們的教育和紀念中,讓我們不忘過去,珍惜現在,為未來努力。

------------------------------------------- 以上為ChatGPT產出的文字 -------------------------------------------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B-24在臺灣最慘烈的一日

上圖取自美國陸軍第43轟炸大隊的隊史,這個黑色星期五是指1945年5月18日。第43轟炸大隊在當天空襲臺南飛行場,其下的第65轟炸中隊有二架B-24在任務中遭到擊落。同一日另有一架攻擊臺中飛行場的第380轟炸大隊B-24被擊墜,是美軍B-24空襲臺灣期間損失最慘重的一天。(請參考拙作《空襲福爾摩沙》

翻開《臺灣海軍航空隊臺南派遣隊戦時日誌》,在〈一、作戰經過概要〉中的5月18日有如下的記載,戰果宣稱擊墜三架B-24:

(圖片來源:JACAR)

《臺灣海軍航空隊臺南基地戦闘詳報 第4号》詳列了擊墜B-24的砲台單位:

(圖片來源:JACAR)

雖說當天空襲臺灣的美軍一共損失了三架B-24,但其中一架是在臺中飛行場上空被擊中後起火翻轉墜毀,所以顯然臺南基地的戰果多報了一架。這應該是因為不同的砲台擊落了同一架飛機後各自回報,導致重複計算。

這張統計表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提到了B-17、PBY、PBM這幾種飛機。它們並不直接執行攻擊行動,而是在射程之外的海域上空待命,一旦有參與空襲的飛機落難,即可迅速馳援。事實上,前述三架遭擊落的B-24之中,有一架的七名成員在跳傘後被這些搜救飛機成功救起。

日軍方面的損失也不輕,共有三人戰死(如下左列)、三人重傷(如下右列),顯然美軍的炸彈命中了射擊電探,造成大破。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戰時日誌裡的發現

為上一篇貼文蒐集資料時,在高雄海軍警備隊的戰時日誌看到以下條目:

(圖片來源:JACAR)

這內容相當罕見,我研判這是指同年1月底被擊落的美國海軍飛機的副駕駛。這個事件牽涉到戰後的戰犯審判,美軍調查人員在東京找到了當天擊落這架飛機的特設驅潛艇的艇長,由他親筆以英文寫下事發經過。當天美軍飛機先對這艘驅潛艇開火,驅潛艇在美軍飛機回頭進行第二波攻勢時反擊,艇長也目擊了這架飛機遭擊中,但是飛機飛走後就沒有再回來作下一波攻擊。艇長是在返回高雄後,才知道自己指揮的船打下了美機,不過船上有兩人當場死亡、兩人後來傷重不治、五人受傷。

艇長記述船上的武器如下:


沒想到日軍的戰時日誌也詳列這艘驅潛艇的裝備,正好可以對照:

(圖片來源:JACAR)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對對錯錯,拼拼湊湊

雖說研究空襲應該要以當時的檔案為優先,但是對攻、守兩方的檔案也不能一視同仁。攻擊方的目的與行動,自然是以攻方的檔案為主;守備方的作為與損失,就要看守方的檔案。不過拼拼湊湊的檔案仍有對對錯錯,最好再加上獨立的批判思考才作出結論,不然也只能先打個問號。

1945年2月18日,一架美國陸軍第90轟炸大隊的H2X B-24,在轟炸南臺灣的過程中被日軍的防空砲火擊落,這應該是在臺日軍的地面部隊首次打下B-24。這一架在當天任務(請參考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中擔任「探路者」的B-24,剛從雲層上方鑽出就被日軍砲火命中。因此美軍研判,日軍應該在這批B-24機群仍在雲層之上飛行時,就開始用火砲指引雷達追蹤,而且在機群即將飛到雲層開口前就發砲攻擊。

究竟日軍有沒有借助雷達,只能從日方的檔案查起。我在《第901海軍航空隊本隊戦闘詳報》找到了當天的作戰報告(如下圖),可惜裡面並沒有提到是否以雷達輔助射擊。反而文件裡提到的八糎高角砲引出了新的問題,因為我找不到日軍在高屏一帶部署這型火砲的資料。

(圖片來源:JACAR)

我找到上述檔案之前,先看到了《恒春基地戦闘詳報》在同一天的對空作戰報告,其中記載當天擊落了二架B-24(如下圖)。原本我以為是日軍把另一架被擊傷的飛機誤認為擊落,所以多報了一架的戰果。但是報告中提到B-24以超低空飛行投彈,就難以置信了,因為我還沒聽過空襲臺灣的B-24曾經作超低空轟炸的。

(圖片來源:JACAR)

從美軍的文件可知,當天空襲恆春基地的飛機是B-25,與B-24同樣都有雙垂直尾翼,但發動機數目有異。因此應該是日軍的機型識別沒教好,把B-25誤認為B-24了。然而美軍當天並沒有B-25遭擊落,寫報告的日軍如果不是誤判就是唬爛。

《第901海軍航空隊本隊戦闘詳報》提到上述B-24的機員中有四人在佳冬飛行場跳傘,這四名美軍落地後被日軍俘獲,其中的軍官被送到日本本土,其餘三名士官日後遭到日軍以戰犯罪名判處死刑,於1945年6月19日執行槍決。

記述在臺盟軍戰俘遭遇的《Never Forgotten》這本書,於上述三名美軍士官的相關章節引用了下面這張B-24被砲火擊中爆炸的照片,認為這可能是(possibly)2月18日被擊落的那一架。不過事實上這是一張攝於歐洲戰場的照片,我拿到的檔案在右上方註明是在1944年12月4日收到這張照片,所以不可能是1945年拍攝的。

(圖片來源:NARA)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再談屏東第三分所誤炸事件

在陳嫦玫的碩士論文《游移的祖國:台籍戰俘營監視員的認同形成與變遷》,讀到前臺灣俘虜收容所屏東第三分所俘虜監視員林全信先生的訪談內容。其中提到林先生在1945年3月完婚後,回到第三分所報到,「兩週後,隘寮溪戰俘營因遭美軍轟炸必須撤離」(第42頁)。文中沒有具體指出美軍轟炸的日期,只知道林先生報到後兩週就必須撤離。

這段敘述由彭琳淞的博士論文《日治時期台灣人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引用,但文字改寫為「完婚返回收容所不到2週,屏東隘寮第三分所即因美軍轟炸造成10人喪命」(附錄7-2--30),意即第三分所在林先生返回兩週後遭到空襲,跟原始出處的意思不太一樣。

我在《美軍誤炸台灣俘虜收容所第三分所(屏東)》這篇曾貼出一名當場被炸死戰俘的死亡證明書,上面記載的日期是2月7日。換句話說,第三分所是在林先生結婚前被美軍轟炸的。下圖是另一名罹難戰俘的銘銘票,也可看到2月7日這個日期。

(UK National Archive)

美軍於該次任務使用的彈藥是M26集束破片殺傷彈,每一枚M26由20枚20磅重的M41破片殺傷彈組成(如下圖)。從飛機投下後,綑綁M41的金屬束帶斷開,20枚M41因此散布開來,而M41落地爆炸後,纏繞在外層的鋼條即碎裂成尖銳的破片,非常適合用來破壞遼闊機場上停放的飛機(當然也可以用於殺傷人員)。


如果美軍知道屏東第三分所的確實位置,就絕對不會對其投彈。當天會炸到第三分所,對美軍而言,只能說是一場意外。

由於每一枚M41僅有20磅重(含2.7磅的TNT炸藥),而且是透過爆炸後四射的金屬碎片達到破壞或殺傷的效果,所以建築物基本上不會被炸得爆裂坍塌。下圖這張屏東第三分所的美軍空照,攝於1945年5月31日,戰俘已經全部遷往他處(但美軍並不確定這裡就是戰俘營,也不知道當時裡面有沒有戰俘)。可以看到建築物的外型大致仍保持完整,並沒有其他空襲後照片裡那種殘破不堪或屋頂燒失的景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軍的OSS於1945年9月抵臺後,曾經派員到第三分所原址勘查。當時OSS人員已經知道第三分所曾遭空襲,但是在現場卻看不到有爆炸或火燒的痕跡(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explosion or fire.),只有一棟建築被拆除,而且OSS認為拆除的原因與爆炸無關(it did not seem to be the result of an explosion)。OSS的觀察符合M41破片殺傷彈的特性。

曾有學者在第三分所關閉的70年後,發表「尚遺留日治時期原隘寮溪製糖農場使用之木構造建築」的論述。我把1975年拍攝的空照(下圖左,點擊可以放大)與上面那張1945年的空照並置如下,可以看到兩個時間點的建築物配置全然不同。1975年就已經消失的建築,到2015年怎麼還會遺留呢?

(左圖: 六堆百年歷史地圖,六堆正射影像)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臺北州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改正臺北市全圖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美軍航照19450617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以訛傳訛

這個春節假期實在是太長了,除了必要的禮尚往來和追劇,窮極無聊時上網隨機搜尋跟戰俘相關的文章,結果還真是開了眼界。有的說打撈上岸的戰俘船成就了高雄的拆船王國;有的說白河的戰俘營關了八千多人,規模為亞洲最大;但也有的說屏東隘寮的戰俘營才是東南亞最大。每個人都有寫作發表的權利,網路時代讓這種權利更容易實現,但卻苦了閱聽受眾,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分辨內容的真偽對錯。

我發現許多網頁都指出這些二戰期間位於臺灣的戰俘營稱為「捕虜監視所」。然而在我看過的眾多歷史文件中,卻沒有任何一件使用這個名詞!日軍在二戰期間在亞洲各地設置關押盟軍戰俘的戰俘營,是依據勅令第1182號《俘虜收容所令》,所以這些戰俘營的正式名稱就是俘虜收容所

(Source: JACAR)

位於臺灣的俘虜收容所,就稱為臺灣俘虜收容所。在臺灣各地設置的收容所稱為分所,各賦予番號,例如第一、第二。但是俘虜收容所長所在地之收容所不稱分所,而稱為本所。不論本所或分所,正式名稱都要冠上臺灣俘虜收容所,例如:臺灣俘虜收容所本所臺灣俘虜收容所第一分所。不過從1943年8月起,臺灣俘虜收容所本所改制為臺灣俘虜收容所第六分所。

臺灣俘虜收容所的規模,跟日軍在亞洲其他區域設置的收容所比起來,其實算是小的,從下面這個1943年的統計表就可以看得出來。說臺灣某個分所是亞洲或東南亞最大,真的是在胡說八道。

(Source: JACAR)

由於我從未在任何史料中看過「捕虜監視所」的用語,所以應該是先有幾個網頁引用了某個錯誤的資訊來源,再隨著複製貼上的便利性傳染到後來其他的網頁。當您看到這篇文章後,就請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用事實說故事,不必製造英雄

昨天(1月13日)是黑貓中隊首次偵照中國大陸任務的62周年。正好在幾天前,中時電子報刊登了莊秉漢撰寫的《誓死不在大陸上使用降落傘──黑貓中隊陳懷生》,介紹這位執行首次任務的飛行員。細讀之後,卻發現其中呈現的資訊落差,會讓我以為是一篇寫在上個世紀末的舊文。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1990年代末陸續將U-2偵察計畫的相關文件解密,這些解密文件大部分沒有上網,研究者必須親自前往國家檔案局(NARA)調閱。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CIA在其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Electronic Reading Room網站上公開的U-2相關文件越來越多。不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計畫執行過程中各方來往的電文和備忘錄,相當瑣碎,加上文件裡的關鍵文字經常被解密審查人員塗黑,所以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有辦法解讀。

在這些龐雜的文件中,於1998年初次解密的《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是CIA對U-2及A-12計畫的整體回顧史。如果想要了解CIA主導下U-2秘密偵察行動的來龍去脈,這本書是絕佳的參考資料。然而1998年公布的版本僅是部分解密,與快刀計畫及黑貓中隊相關的章節,幾乎全遭審查人員塗黑。

快刀計畫落在《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的第5章,可是在1998年公布的版本中仍未解密 (Source: CIA)

我在2011年寫《快刀計畫揭密》的時候,手上有的就是這個殘缺不全的1998年版,所以必須參考許多電文和備忘錄,才有辦法拼湊出一個尚稱完整的樣貌。但是《快刀計畫揭密》出版後一年,CIA就公布了幾乎全部解密的《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

2013年解密版的第5章內容 (Source: CIA)

本文開頭提到的《誓死不在大陸上使用降落傘──黑貓中隊陳懷生》作者,顯然沒有看過CIA這本重要的參考書。他寫道「U-2偵察機沒有自動駕駛」,但在CIA的書中第76頁就提到了U-2的自動駕駛。他另外提到「英國飛行員從未有膽識真正實際執行任務」,也完全偏離事實,不然CIA的書裡怎麼會有下面這張英國飛行員執行任務的航線圖?而「從未有膽識」的用語,似乎也流於主觀情感。

英國飛行員在1959年12月6日駕駛U-2偵察蘇聯的航線圖 (Source: CIA)

這篇文章還提到陳懷完成第一次U-2偵照任務的降落時間,只比預定計畫晚了40秒。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是在翁台生的《黑貓中隊:U2高空偵察雞的故事》書中,但畢竟那本書是在資訊相對封閉的1990年代出版的。如果去翻CIA上網公布的電文和工作記錄,就會發現每次U-2任務的起降時間,最細只有記錄到分鐘的單位。晚了40秒的說法,應該只是當年將陳懷英雄化的穿鑿附會之詞,缺乏事實的根據(以誰的手錶上的秒針為準?)。CIA當然也有陳懷首次任務的起降時間文件,不過以下是以楊世駒執行的GRC 102任務為例。

楊世駒執行的GRC 102任務紀錄卡,上面的起降時間只有記載到分鐘的單位 (Source: CIA)

此外,作者稱陳懷第一次任務中拍下武功機場駐TU-16型轟炸機,也非事實。過去的著作有類似說法且仍有電子紀錄可供查詢的,包括2012年9月9日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及2015年10月的空軍學術雙月刊。不過這應該是後人因為景仰陳懷,而將其他飛行員冒險的成果歸功於他一人所致。如果陳懷真的在他執行的GRC 100任務中拍到武功機場上的Tu-16,CIA公布的任務涵蓋索引(Mission Coverage Index)豈有不列出來的道理?然而從下圖可以發現,該次任務拍到的機場並不含武功。

GRC 100任務涵蓋索引中,航空相關設施並無武功機場 (Source: CIA)

真正在武功機場首次拍攝到蘇聯製Tu-16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楊世駒GRC 102任務。由於這項情報極為珍貴,該次任務涵蓋索引中,CIA特別在一開始的摘要記上一筆:

紅底文字指出在武功機場發現2架獾式轟炸機,即蘇製Tu-16 (Source: CIA)

該文特別用黑色星期五,來形容高層下達陳懷執行任務命令的1月13日,也許這是為了襯托出陳懷後來成功完成任務的英雄形象(其實CIA的評語是partially successful)。不過如果爬梳過CIA的電文,就會發現CIA一開始下達的命令是要在12日執行,但是應美國空軍的要求延後了24小時。13日星期五單純只是延期一天後的巧合。

文末指出黑貓中隊曾經「偵查到共軍第二次核彈試爆」,有可能是參考2012年9月9日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2009年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前瞻、願景-新世紀空軍」特展也曾提出類似的說法。然而在CIA的檔案中,完全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除了以上這些不符CIA解密文件的內容,該文附上一張照片,圖說指稱是蔣經國在檢視黑貓中隊拍攝的中國大陸偵察照。細看會發現蔣經國看的偵察照是一張一張長條狀的局部照片拼貼而成,跟U-2之B型相機拍攝的大型廣域照片完全不同,所以不會是黑貓中隊在中國大陸拍的。此外,蔣經國當時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而非該文所說的「國安會副秘書長」。

在2023年的今天,CIA網站上公布的快刀計畫相關檔案,已經遠遠超過1990年代的規模。有志者可以好好運用CIA這批文件,忠實呈現檔案上的記載,無須再回到三十年前的英雄化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