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以訛傳訛

這個春節假期實在是太長了,除了必要的禮尚往來和追劇,窮極無聊時上網隨機搜尋跟戰俘相關的文章,結果還真是開了眼界。有的說打撈上岸的戰俘船成就了高雄的拆船王國;有的說白河的戰俘營關了八千多人,規模為亞洲最大;但也有的說屏東隘寮的戰俘營才是東南亞最大。每個人都有寫作發表的權利,網路時代讓這種權利更容易實現,但卻苦了閱聽受眾,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分辨內容的真偽對錯。

我發現許多網頁都指出這些二戰期間位於臺灣的戰俘營稱為「捕虜監視所」。然而在我看過的眾多歷史文件中,卻沒有任何一件使用這個名詞!日軍在二戰期間在亞洲各地設置關押盟軍戰俘的戰俘營,是依據勅令第1182號《俘虜收容所令》,所以這些戰俘營的正式名稱就是俘虜收容所

(Source: JACAR)

位於臺灣的俘虜收容所,就稱為臺灣俘虜收容所。在臺灣各地設置的收容所稱為分所,各賦予番號,例如第一、第二。但是俘虜收容所長所在地之收容所不稱分所,而稱為本所。不論本所或分所,正式名稱都要冠上臺灣俘虜收容所,例如:臺灣俘虜收容所本所臺灣俘虜收容所第一分所。不過從1943年8月起,臺灣俘虜收容所本所改制為臺灣俘虜收容所第六分所。

臺灣俘虜收容所的規模,跟日軍在亞洲其他區域設置的收容所比起來,其實算是小的,從下面這個1943年的統計表就可以看得出來。說臺灣某個分所是亞洲或東南亞最大,真的是在胡說八道。

(Source: JACAR)

由於我從未在任何史料中看過「捕虜監視所」的用語,所以應該是先有幾個網頁引用了某個錯誤的資訊來源,再隨著複製貼上的便利性傳染到後來其他的網頁。當您看到這篇文章後,就請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用事實說故事,不必製造英雄

昨天(1月13日)是黑貓中隊首次偵照中國大陸任務的62周年。正好在幾天前,中時電子報刊登了莊秉漢撰寫的《誓死不在大陸上使用降落傘──黑貓中隊陳懷生》,介紹這位執行首次任務的飛行員。細讀之後,卻發現其中呈現的資訊落差,會讓我以為是一篇寫在上個世紀末的舊文。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1990年代末陸續將U-2偵察計畫的相關文件解密,這些解密文件大部分沒有上網,研究者必須親自前往國家檔案局(NARA)調閱。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CIA在其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Electronic Reading Room網站上公開的U-2相關文件越來越多。不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計畫執行過程中各方來往的電文和備忘錄,相當瑣碎,加上文件裡的關鍵文字經常被解密審查人員塗黑,所以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有辦法解讀。

在這些龐雜的文件中,於1998年初次解密的《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是CIA對U-2及A-12計畫的整體回顧史。如果想要了解CIA主導下U-2秘密偵察行動的來龍去脈,這本書是絕佳的參考資料。然而1998年公布的版本僅是部分解密,與快刀計畫及黑貓中隊相關的章節,幾乎全遭審查人員塗黑。

快刀計畫落在《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的第5章,可是在1998年公布的版本中仍未解密 (Source: CIA)

我在2011年寫《快刀計畫揭密》的時候,手上有的就是這個殘缺不全的1998年版,所以必須參考許多電文和備忘錄,才有辦法拼湊出一個尚稱完整的樣貌。但是《快刀計畫揭密》出版後一年,CIA就公布了幾乎全部解密的《The U-2 and OXCART Programs, 1954-1974》!

2013年解密版的第5章內容 (Source: CIA)

本文開頭提到的《誓死不在大陸上使用降落傘──黑貓中隊陳懷生》作者,顯然沒有看過CIA這本重要的參考書。他寫道「U-2偵察機沒有自動駕駛」,但在CIA的書中第76頁就提到了U-2的自動駕駛。他另外提到「英國飛行員從未有膽識真正實際執行任務」,也完全偏離事實,不然CIA的書裡怎麼會有下面這張英國飛行員執行任務的航線圖?而「從未有膽識」的用語,似乎也流於主觀情感。

英國飛行員在1959年12月6日駕駛U-2偵察蘇聯的航線圖 (Source: CIA)

這篇文章還提到陳懷完成第一次U-2偵照任務的降落時間,只比預定計畫晚了40秒。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是在翁台生的《黑貓中隊:U2高空偵察雞的故事》書中,但畢竟那本書是在資訊相對封閉的1990年代出版的。如果去翻CIA上網公布的電文和工作記錄,就會發現每次U-2任務的起降時間,最細只有記錄到分鐘的單位。晚了40秒的說法,應該只是當年將陳懷英雄化的穿鑿附會之詞,缺乏事實的根據(以誰的手錶上的秒針為準?)。CIA當然也有陳懷首次任務的起降時間文件,不過以下是以楊世駒執行的GRC 102任務為例。

楊世駒執行的GRC 102任務紀錄卡,上面的起降時間只有記載到分鐘的單位 (Source: CIA)

此外,作者稱陳懷第一次任務中拍下武功機場駐TU-16型轟炸機,也非事實。過去的著作有類似說法且仍有電子紀錄可供查詢的,包括2012年9月9日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及2015年10月的空軍學術雙月刊。不過這應該是後人因為景仰陳懷,而將其他飛行員冒險的成果歸功於他一人所致。如果陳懷真的在他執行的GRC 100任務中拍到武功機場上的Tu-16,CIA公布的任務涵蓋索引(Mission Coverage Index)豈有不列出來的道理?然而從下圖可以發現,該次任務拍到的機場並不含武功。

GRC 100任務涵蓋索引中,航空相關設施並無武功機場 (Source: CIA)

真正在武功機場首次拍攝到蘇聯製Tu-16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楊世駒GRC 102任務。由於這項情報極為珍貴,該次任務涵蓋索引中,CIA特別在一開始的摘要記上一筆:

紅底文字指出在武功機場發現2架獾式轟炸機,即蘇製Tu-16 (Source: CIA)

該文特別用黑色星期五,來形容高層下達陳懷執行任務命令的1月13日,也許這是為了襯托出陳懷後來成功完成任務的英雄形象(其實CIA的評語是partially successful)。不過如果爬梳過CIA的電文,就會發現CIA一開始下達的命令是要在12日執行,但是應美國空軍的要求延後了24小時。13日星期五單純只是延期一天後的巧合。

文末指出黑貓中隊曾經「偵查到共軍第二次核彈試爆」,有可能是參考2012年9月9日的國防部發言人臉書,2009年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前瞻、願景-新世紀空軍」特展也曾提出類似的說法。然而在CIA的檔案中,完全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除了以上這些不符CIA解密文件的內容,該文附上一張照片,圖說指稱是蔣經國在檢視黑貓中隊拍攝的中國大陸偵察照。細看會發現蔣經國看的偵察照是一張一張長條狀的局部照片拼貼而成,跟U-2之B型相機拍攝的大型廣域照片完全不同,所以不會是黑貓中隊在中國大陸拍的。此外,蔣經國當時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而非該文所說的「國安會副秘書長」。

在2023年的今天,CIA網站上公布的快刀計畫相關檔案,已經遠遠超過1990年代的規模。有志者可以好好運用CIA這批文件,忠實呈現檔案上的記載,無須再回到三十年前的英雄化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