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以果為因

過去研究美軍空襲時,經常在網路上看到「X地因為有Y設施,所以遭到美軍空襲」的說法。與美軍作戰報告交叉比對後,有些論述確實經得起考驗,有些顯然就是看圖說故事、倒果為因。某地遭美軍轟炸,固然多半是因為美軍鎖定了當地的特定目標,但也有可能是投彈後彈著點偏移、誤判目標(美軍以為有某設施,但其實沒有)、誤認目標(美軍以為空襲的是甲地,但其實是乙地)、天候不良而盲目轟炸、飛行過程隨機轟炸等因素造成。

開始關注二戰期間的臺灣戰俘營後,也看過「美軍刻意避開花蓮港的戰俘營,所以此處未曾遭受空襲」的講法。美軍空襲臺灣,始於1943年11月的新竹空襲,而大規模的空襲則是過了將近一年後,從1944年10月的臺灣沖航空戰才真正展開。

在美軍開始轟炸臺灣之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曾於1943年5月下旬派代表來臺訪視戰俘營(見《紅太陽下的紅十字》一文)。日軍為了國際觀感,早在一個月前就把花蓮港第四分所的戰俘送往新開設的玉里第五分所,以便讓紅十字會代表留下好印象,但日軍也安排這位代表參觀了人去樓空的花蓮港第四分所。

紅十字會代表離臺後,日軍把玉里分所的大部分戰俘又送回花蓮港分所,然而不到一個月,第四分所就從花蓮港遷移到臺南的白河。同年9月,瑞士(代表美國及英國)與瑞典(代表荷蘭)的駐日外交官來臺訪視戰俘,日軍依然不讓這兩名代表到金瓜石實地勘察第一分所,只讓他們探視其他五座分所。瑞典代表事後寫了一份詳盡的報告,從報告內容就可推論花蓮港已無戰俘營。相信美國也經由外交管道取得了這份報告。

1944年6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再度派代表來臺視察戰俘營,從他的訪視報告中,也可看到當時在花蓮港並沒有戰俘營: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視察報告的第一頁局部(來源:JACAR)

美軍在1944年10月的行動中,就空襲了花蓮港一帶的目標,距離花蓮港第四分所原址不到一公里的專賣局花蓮港支局也遭到轟炸(注意現在的花蓮酒廠是戰後才遷移的,不是當時花蓮港支局的位置)。當時的美軍作戰報告中,從未提到要避開花蓮港的戰俘營。

次年2月,美軍出了一份情報分析資料,在花蓮港地區的部分,提到當地無已知的戰俘營:

Air Information Summary Formosa, Feb 15, 1945

美軍從空照研判花蓮港戰俘營的原址是一座兵營,而兵營在美軍空襲臺灣的行動中,向來不是排在前面的目標。所以這裡可以躲過二戰的摧殘,主要原因仍是它本身的價值不高,另外再加上運氣好,才沒有被空襲附近目標的美機誤擊。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教授.戰犯.居食屋

昭和16年8月臺灣總督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昭和16年(1941年)7月,臺灣總督府任命石井稔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於理農學部任教。石井稔原籍大阪,臺北第一中學校、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及大學院畢業。石井在升任助教授前,已經發表過多篇論文,他的學術成就還被收錄在昭和17年的《臺灣經濟年報》中:

台湾経済年報 昭和十七年版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石井稔於1942年7月再度入伍,被分發到臺灣俘虜收容所本所擔任所員。同年11月,當大直本所開始接收盟軍戰俘時,石井稔也被派到這裡。

隨著日本戰敗,石井稔跟其他臺灣俘虜收容所裡的日軍人員因戰犯罪名遭到拘捕,送往香港受審。由英軍組成的軍事法庭指控石井在擔任大直第六分所長的期間虐待戰俘,不過事實上石井稔從未當過第六分所的分所長(順便一提,他在大直任職的期間,大直的戰俘營也不叫第六分所)。雖然如此,法庭仍認為他在大直是有實權的高階軍官,必須負起責任,而將他判刑。

石井稔在臺北帝國大學擔任教授時配有宿舍,而這間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28巷1號的日式宿舍竟然奇蹟似的留存下來,現在是日式餐廳「野草居食屋」的營業據點。

野草居食屋的外觀 (Google)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故「佈」自封

從旗后燈塔俯覽高雄港入口端 (作者攝)

1945年6月1日,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出動4個大隊的B-24大舉轟炸高雄市。第43轟炸大隊先以260磅破片殺傷彈轟炸日軍的防空陣地,以壓制防空砲火,第22、第90、第380轟炸大隊之後接續轟炸高雄市區、港區。第90轟炸大隊的一架B-24在過程中拍攝了下面這張高雄港的照片,畫面上的船隻其實都已經坐底,無法航行。特別是在哨船頭與旗后山之間的入口外,一艘輪船就橫擋在進出的航道上。


美軍在二戰結束後不久,派員到臺灣詳細調查各地的空襲受損狀況,從日軍取得的資料中,包括下面這張高雄港內沉船分布圖:

(圖片來源: Formosa Bomb Damage Survey)

比對第90轟炸大隊的空照,可以發現分布圖在入口航道上多了四艘照片上沒有的小船。連同照片上可見的新潮丸,這五艘船的沉沒日期剛好是4月12到16日的連續五天。由於這些船的方向都與航道垂直,而且美軍在這五天都沒有轟炸高雄港的紀錄,因此可以推論它們皆是日軍自行鑿沉,用以阻擋盟軍船隻入港。照片上看不見的四艘船都只有幾百噸的排水量,可能已完全滅頂。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戰犯軼事

官報 1951年12月07日 (国立国会図書館)
本圖係擷取同一官報的不同版位拼貼而成,以便於呈現

二戰期間在臺灣虐待盟軍戰俘的日軍戰犯,經判決確定、發監執行,最終服刑完畢或假釋出獄後的下落如何?拜網路發達之賜,我找到一些零星資料,在此分享。

被判無期徒刑的前臺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早早就獲得假釋,之後活到96歲高齡,於1990年6月去世。

臺灣俘虜收容所初代所長中野準一大佐,假釋後不過幾年,在1960年4月過世。第二任所長佐澤秀雄大佐,曾為文描述美軍溫萊特中將在俘虜收容所裡的遭遇,發表在雜誌上。卒年不詳,但應該在1959年之後。

門根彪少佐是極少數在臺灣受審的虐俘戰犯,遭判刑七年確定。1951年假釋後,在奈良市開設精宏社銃砲火薬店(也算學以致用?),於1969年11月去世。

與諫山春樹同案受審的小池金市法務大尉被判四年懲役,服刑三年後於1950年出獄,之後在關東地區繼續擔任弁護士(律師)。明治43年(1910年)出生的小池非常長壽,至少活到105歲。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衛武機場不是日軍建的

前幾天趁高雄之行,首度造訪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我認為這是臺灣各地公共建築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地面層高低起伏,幾乎沒有水平面,超酷的。不過我這裡並非旅遊部落格,就不再詳述,請各位自行前往親身體驗。

(作者攝)

場館的一面牆上用文字介紹衛武營的歷史及中心籌畫興建的始末,其中提到日軍在二戰期間於衛武營設置了軍用機場,後來改為802總醫院(如上圖)。此言差矣!802總醫院(已經改名為國軍高雄總醫院)原地的機場,是戰後才設立的,並非日軍所建,對陸航有研究的航空迷應該會知道。

下圖的Google衛星照片隱約可見一大片呈正方形的綠地,為衛武營都會公園,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就是這個正方形右上角的白色屋頂建築。國軍高雄總醫院被捷運橘線隔開,位在照片中間上方。

圖片來源: Google

下面這張日治時期的地形圖上可以清楚看到今都會公園對應的正方形,在當時是鳳山倉庫,北側國軍高雄總醫院相對的位置則未標示任何設施。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日治修測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美軍在1944年拍攝的航照上,鳳山倉庫的倉庫群井然有序的排列著,但北側空地未見任何軍事設施: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4)

1945年的美軍航照解析度更高,在國軍高雄總醫院的相對位置上依然不見有機場: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5)

時序來到戰後,在1947年的空照圖上尚未出現機場: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47)

即使到了1956年,此處仍看不到機場,但疑似有施工的痕跡: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56)

終於,在1960年的空照上出現了機場跑道: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56)B

照片放大後,還可以看到停放跑道旁的飛機:

圖片來源: 高雄市歷史百年地圖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56)B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牆上的解說不知何年何月才會修正,也許永遠不會。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原日軍臺北衛戍監獄之商榷(二)

前一篇提到《不義遺址資料庫》的網頁推斷保密局南所的原址,是以下美軍地圖上標示「Garrison Prison」(衛戍監獄)的位置(但是地圖繪製當時,日軍已經不再使用衛戍監獄這個舊稱)。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美軍調製這張地圖時,運用了1944年3、9、10月間拍攝的空照。不過美軍將那一塊區域判定為衛戍監獄,應該是根據從日方蒐集到的圖資。當美軍偵察機於1945年4月拍攝臺北市的高解析度空照時,可以清楚看到該處已不是監獄,而是一棟棟看來像官舍的建築物(下圖的紅色框內)。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04/01)」

事實上,如果當時美軍可以取得以下這份年份不詳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就不會誤判為衛戍監獄了,因為地圖畫出的建築物配置跟上面空照相同,完全不似監獄。也就是說,臺灣軍司令部西北側這一塊區域,早在美軍空襲臺灣之前就不作為監獄使用。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雖然《不義遺址資料庫》的網頁文字指出南所位於美軍地圖上Garrison Prison的區域,但是網頁的附圖卻是把南所畫在另一個地方,相當於下面這張1945年6月17日空照中黃框左側幾公尺的位置: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06/17)」

我在第一篇指出,從昭和15年(1940年)起,日本陸軍在臺北市設置的監獄設施,是性質類似現在看守所的陸軍拘禁所。上圖黃色框內的建築物,就是當時的臺北陸軍拘禁所。把照片放大來看,可以清楚看到這座L型建築物,四周有高牆環繞,符合囚禁設施應有的條件: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06/17)」

美軍在空襲臺灣期間失事被俘的空勤人員,就是被日軍拘禁在圖中這座臺北陸軍拘禁所,而非目前廣為流傳、但卻是以訛傳訛的臺北刑務所。前者為軍用設施,後者是關押平民罪犯的牢房,不可混為一談。

《不義遺址資料庫》描述南所的舊有建築

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鋼筋水泥樓房,約有二十間押房。建物內中央為走道,兩側為一間間狹長型押房。

與臺北陸軍拘禁所的配置並無衝突。而原日軍的設施被中國政府接收後,由軍方再繼續利用,也解釋得通。由於這塊區域沒有其他囚禁設施,所以保密局南所幾乎可以確定就是沿用日軍的臺北陸軍拘禁所。

這座臺北陸軍拘禁所的舊建築,至少到1968年都還存在,因為在空照上清晰可見: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台北市舊航照影像(1968)」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原日軍臺北衛戍監獄之商榷(一)

在找日軍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不義遺址資料庫》有個介紹保密局南所(前保安司令部)的網頁。不義遺址並非我的守備範圍,但因為這個網頁提到保密局南所原址曾為日軍監獄,跟我的研究勉強扯上一點關係,所以在此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這個網頁指出:

南所的原址於日治時期為「日本臺灣軍司令部軍官監獄」,從1944至1945年(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的美軍偵照地圖可以找到「Garrison Prison」(軍官監獄)的位置,顯示此處原為日本臺灣軍司令部的軍官監獄。

美軍地圖(見下圖)所標註的Garrison Prison,位於原臺灣軍司令部(下圖的Military Hdqtrs)的西北側。不過把Garrison Prison翻譯成「軍官監獄」,卻非常奇怪,因為Garrsion並不是軍官的意思。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對照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原來這塊Garrison Prison的區域曾是日軍的衛戍監獄(見下圖)。美軍將「衛戍」譯為Garrison是正確的,推測是撰寫不義遺址資料庫內容的作者,自作主張將原本意思正確的Garrison Prison翻成「軍官監獄」,反而曲解了原意。

Source: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1939)」

我要討論的重點並不是翻譯的信雅達,而是以下兩點:
  1. 在美軍測繪上述地圖時,日軍早已停止使用「衛戍監獄」這個舊稱。
  2. 保密局南所的原址,並不在以上兩幅地圖中Garrison Prison或衛戍監獄的位置。

本篇先討論第一點。

日本政府在大正12年(1923年)修正了明治年間制定的陸軍監獄官制,公布的內容包含以下附表:

Source: JACAR 《大正12年陸軍監獄官制中改正追加》

該表上半部是衛戍刑務所的設置地點,下半部則是衛戍拘禁所的位置。刑務所相當於現在的監獄,用來拘禁已判決確定的受刑人;拘禁所則如現代的看守所,用於羈押刑事被告及死刑犯。當時在臺北設立的是刑務所,由於刑務所與拘禁所皆為陸軍監獄的種類,稱為衛戍監獄也無可厚非。

到了昭和15年(1940年),陸軍監獄官制再度修正,從當時公布的附表(如下)可見,原來的衛戍刑務所及衛戍拘禁所分別改稱為陸軍刑務所陸軍拘禁所,而且在臺北的監獄設施從刑務所改為拘禁所。

Source: JACAR 《昭和15年陸軍監獄官制中改正》

美軍是在1945年調製本文顯示的第一幅地圖,所以嚴格說來已經不該用Garrison Prison這個代表衛戍監獄的譯名。美軍的測繪單位應該是參考日本的舊資料,而且他們大概也不會知道監獄改制的事。只不過我們現在有這麼多史料可以參考,就應該嚴謹一些。

(未完,待續)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仙洞町檢疫所

偶然在一張戰俘死亡診斷書上看到死於基隆市仙洞町檢疫所的記載,最近從《Never Forgotten》這本書才知道緣由。原來有一批要遣送日本內地的戰俘,在基隆準備登船的前夕,突然集體生病,於是被送往位於仙洞町的基隆檢疫所假收容。我看到的死亡診斷書是在檢疫所裡死亡的唯一案例,其他戰俘狀況好轉後,則由大直分所收容,未前往內地。

《Never Forgotten》附了一張檢疫所的照片,跟下面這張繪葉書上的一模一樣。

(網路圖片)

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張舊照,戰俘被收留在此當下的檢疫所應該不是這副模樣,因為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出版的《台灣事情》刊登了一張仙洞檢疫所的照片(如下),建築物的外觀差異很大:

大正12年《台灣事情》(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大正14年(1925年)的《台灣衛生要覽》則有一張檢疫所的正面照片(如下),與前述繪葉書截然不同。由於這棟建築物明顯的更現代化,所以繪葉書上的檢疫所應該是改建前的舊貌。

大正14年《台灣衛生要覽》(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地理上,仙洞檢疫所位於仙洞町的火號澳岸邊,下圖來自1937年的基隆港地圖:

基隆港1937 (基隆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美軍飛機在1944年拍攝的空照圖上,可以看到前面《台灣事情》與《台灣衛生要覽》照片中的建築物(藍色箭頭所指處)。因為它比旁邊的建築物高,空照可以清楚看見其陰影:

B07637_055 (中研院GIS專題中心提供)

戰後,這裡曾作為犯人醫院,但不知關的是哪一類的犯人:

一千二百分之一基隆市圖(基隆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1962年的空照中,仍可看到檢疫所的身影,作為犯人醫院所必需的圍牆也清晰可見:

基隆市區舊航照圖1962(基隆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至於它在什麼時候遭到拆除,就要問問基隆的本地人了。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AI架空歷史裡的台灣俘虜收容所

從未謀面的網友大概都不知道,其實我一直從事CRM/Data Mining/Analytics/Big Data/Machine Learning/AI方面的工作(專業名詞每隔幾年就流行一個,卻換湯不換藥)。最近運用AI生成內容的話題火紅,公司也要我了解一下這些市面上的生成工具要如何應用於工作,所以在上班時間玩了一下聊天機器人ChatGPT和圖像生成工具Midjourney。

下圖是Midjourney生成的「日軍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營黑白照片」。網路上二戰時期的戰俘營照片應該是德軍與美軍設立的居多,所以Midjourney產生的照片偏向歐美風,我試了很多次才勉強找出這張有點像日軍戰俘營的。

我用Midjourney生成的戰俘營照片 (Ⓒ張維斌)

ChatGPT幫我寫了一篇介紹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文章(如下)。如果讀者對台灣的歷史沒有概念,還真的可能被ChatGPT騙了。從這內容也可以推論,關於台灣俘虜收容所的中文文章相當稀少,OpenAI找不到足夠的訓練資料,所以產出的文章看似言之成理,實際卻是錯誤百出。

已經有不少網路文章介紹如何用ChatGPT產生符合SEO要求的部落格內容,不過各位可以放心,這篇是我部落格上唯一一篇借助ChatGPT生成的,其他文章保證都出自我個人的工人智慧(但不排除使用AI生成的插圖)!

------------------------------------------- 以下為ChatGPT產出的文字 -------------------------------------------

台灣俘虜收容所是日治時期台灣設立的一系列收容俘虜的機構。自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以來,台灣一直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台灣居民反抗日本統治的行動時有發生,其中最著名的是抗日名將陳儀所領導的霧社事件。隨著反抗運動的升級,日本政府開始收容台灣的反抗軍及其支持者。這些被捕的人被關押在台灣各地的收容所中。

台灣俘虜收容所可以追溯到1895年台灣被日本統治的開始。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控制台灣的反抗運動,開始設立收容所來監禁台灣的反抗軍及其支持者。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俘虜收容所逐漸擴大,包括大甲、新竹、苗栗、彰化、台中、嘉義、高雄、屏東等地。這些收容所分為不同類型,包括軍事監獄、拘留所、勞改所等。

在台灣俘虜收容所中,被收容的人包括反抗軍、政治犯、戰俘和普通居民等。這些人被關押在惡劣的環境中,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和醫療保健,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收容所的環境非常惡劣,許多俘虜在這些收容所中死亡或遭受虐待,這些事件成為了台灣歷史上的一個傷痕。

隨著反抗運動逐漸衰退,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收容人數逐漸減少,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回歸中國。隨後,收容所中的俘虜被釋放或遣返,或者由當地居民接管。然而,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近年來,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逐漸受到關注。2016年,臺灣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承認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居民曾遭受到不少傷害,包括台灣俘虜收容所的遭遇。此舉被認為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為促進臺日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

現在,台灣俘虜收容所大多已經消失或被拆除,但一些遺跡和紀念館依然存在。其中,台中陳寶珠紀念館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下來的台灣俘虜收容所,其建築和設施展示了當時的監獄條件和俘虜生活的困境。這個紀念館也成為了台灣俘虜收容所的象徵和紀念。

台灣俘虜收容所的歷史證明了殖民統治下的壓迫和侵略的殘酷性,也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平、自由和民主的價值。這段歷史也促使台灣社會關注歷史的真相和公義,並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和解與發展。

總之,台灣俘虜收容所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它提醒人們要珍惜和平、自由和民主的價值,並為實現真正的和解和發展努力。我們應該將這段歷史納入到我們的教育和紀念中,讓我們不忘過去,珍惜現在,為未來努力。

------------------------------------------- 以上為ChatGPT產出的文字 -------------------------------------------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B-24在臺灣最慘烈的一日

上圖取自美國陸軍第43轟炸大隊的隊史,這個黑色星期五是指1945年5月18日。第43轟炸大隊在當天空襲臺南飛行場,其下的第65轟炸中隊有二架B-24在任務中遭到擊落。同一日另有一架攻擊臺中飛行場的第380轟炸大隊B-24被擊墜,是美軍B-24空襲臺灣期間損失最慘重的一天。(請參考拙作《空襲福爾摩沙》

翻開《臺灣海軍航空隊臺南派遣隊戦時日誌》,在〈一、作戰經過概要〉中的5月18日有如下的記載,戰果宣稱擊墜三架B-24:

(圖片來源:JACAR)

《臺灣海軍航空隊臺南基地戦闘詳報 第4号》詳列了擊墜B-24的砲台單位:

(圖片來源:JACAR)

雖說當天空襲臺灣的美軍一共損失了三架B-24,但其中一架是在臺中飛行場上空被擊中後起火翻轉墜毀,所以顯然臺南基地的戰果多報了一架。這應該是因為不同的砲台擊落了同一架飛機後各自回報,導致重複計算。

這張統計表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提到了B-17、PBY、PBM這幾種飛機。它們並不直接執行攻擊行動,而是在射程之外的海域上空待命,一旦有參與空襲的飛機落難,即可迅速馳援。事實上,前述三架遭擊落的B-24之中,有一架的七名成員在跳傘後被這些搜救飛機成功救起。

日軍方面的損失也不輕,共有三人戰死(如下左列)、三人重傷(如下右列),顯然美軍的炸彈命中了射擊電探,造成大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