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戰時日誌裡的發現

為上一篇貼文蒐集資料時,在高雄海軍警備隊的戰時日誌看到以下條目:

(圖片來源:JACAR)

這內容相當罕見,我研判這是指同年1月底被擊落的美國海軍飛機的副駕駛。這個事件牽涉到戰後的戰犯審判,美軍調查人員在東京找到了當天擊落這架飛機的特設驅潛艇的艇長,由他親筆以英文寫下事發經過。當天美軍飛機先對這艘驅潛艇開火,驅潛艇在美軍飛機回頭進行第二波攻勢時反擊,艇長也目擊了這架飛機遭擊中,但是飛機飛走後就沒有再回來作下一波攻擊。艇長是在返回高雄後,才知道自己指揮的船打下了美機,不過船上有兩人當場死亡、兩人後來傷重不治、五人受傷。

艇長記述船上的武器如下:


沒想到日軍的戰時日誌也詳列這艘驅潛艇的裝備,正好可以對照:

(圖片來源:JACAR)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對對錯錯,拼拼湊湊

雖說研究空襲應該要以當時的檔案為優先,但是對攻、守兩方的檔案也不能一視同仁。攻擊方的目的與行動,自然是以攻方的檔案為主;守備方的作為與損失,就要看守方的檔案。不過拼拼湊湊的檔案仍有對對錯錯,最好再加上獨立的批判思考才作出結論,不然也只能先打個問號。

1945年2月18日,一架美國陸軍第90轟炸大隊的H2X B-24,在轟炸南臺灣的過程中被日軍的防空砲火擊落,這應該是在臺日軍的地面部隊首次打下B-24。這一架在當天任務(請參考拙作《空襲福爾摩沙》)中擔任「探路者」的B-24,剛從雲層上方鑽出就被日軍砲火命中。因此美軍研判,日軍應該在這批B-24機群仍在雲層之上飛行時,就開始用火砲指引雷達追蹤,而且在機群即將飛到雲層開口前就發砲攻擊。

究竟日軍有沒有借助雷達,只能從日方的檔案查起。我在《第901海軍航空隊本隊戦闘詳報》找到了當天的作戰報告(如下圖),可惜裡面並沒有提到是否以雷達輔助射擊。反而文件裡提到的八糎高角砲引出了新的問題,因為我找不到日軍在高屏一帶部署這型火砲的資料。

(圖片來源:JACAR)

我找到上述檔案之前,先看到了《恒春基地戦闘詳報》在同一天的對空作戰報告,其中記載當天擊落了二架B-24(如下圖)。原本我以為是日軍把另一架被擊傷的飛機誤認為擊落,所以多報了一架的戰果。但是報告中提到B-24以超低空飛行投彈,就難以置信了,因為我還沒聽過空襲臺灣的B-24曾經作超低空轟炸的。

(圖片來源:JACAR)

從美軍的文件可知,當天空襲恆春基地的飛機是B-25,與B-24同樣都有雙垂直尾翼,但發動機數目有異。因此應該是日軍的機型識別沒教好,把B-25誤認為B-24了。然而美軍當天並沒有B-25遭擊落,寫報告的日軍如果不是誤判就是唬爛。

《第901海軍航空隊本隊戦闘詳報》提到上述B-24的機員中有四人在佳冬飛行場跳傘,這四名美軍落地後被日軍俘獲,其中的軍官被送到日本本土,其餘三名士官日後遭到日軍以戰犯罪名判處死刑,於1945年6月19日執行槍決。

記述在臺盟軍戰俘遭遇的《Never Forgotten》這本書,於上述三名美軍士官的相關章節引用了下面這張B-24被砲火擊中爆炸的照片,認為這可能是(possibly)2月18日被擊落的那一架。不過事實上這是一張攝於歐洲戰場的照片,我拿到的檔案在右上方註明是在1944年12月4日收到這張照片,所以不可能是1945年拍攝的。

(圖片來源:NARA)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再談屏東第三分所誤炸事件

在陳嫦玫的碩士論文《游移的祖國:台籍戰俘營監視員的認同形成與變遷》,讀到前臺灣俘虜收容所屏東第三分所俘虜監視員林全信先生的訪談內容。其中提到林先生在1945年3月完婚後,回到第三分所報到,「兩週後,隘寮溪戰俘營因遭美軍轟炸必須撤離」(第42頁)。文中沒有具體指出美軍轟炸的日期,只知道林先生報到後兩週就必須撤離。

這段敘述由彭琳淞的博士論文《日治時期台灣人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引用,但文字改寫為「完婚返回收容所不到2週,屏東隘寮第三分所即因美軍轟炸造成10人喪命」(附錄7-2--30),意即第三分所在林先生返回兩週後遭到空襲,跟原始出處的意思不太一樣。

我在《美軍誤炸台灣俘虜收容所第三分所(屏東)》這篇曾貼出一名當場被炸死戰俘的死亡證明書,上面記載的日期是2月7日。換句話說,第三分所是在林先生結婚前被美軍轟炸的。下圖是另一名罹難戰俘的銘銘票,也可看到2月7日這個日期。

(UK National Archive)

美軍於該次任務使用的彈藥是M26集束破片殺傷彈,每一枚M26由20枚20磅重的M41破片殺傷彈組成(如下圖)。從飛機投下後,綑綁M41的金屬束帶斷開,20枚M41因此散布開來,而M41落地爆炸後,纏繞在外層的鋼條即碎裂成尖銳的破片,非常適合用來破壞遼闊機場上停放的飛機(當然也可以用於殺傷人員)。


如果美軍知道屏東第三分所的確實位置,就絕對不會對其投彈。當天會炸到第三分所,對美軍而言,只能說是一場意外。

由於每一枚M41僅有20磅重(含2.7磅的TNT炸藥),而且是透過爆炸後四射的金屬碎片達到破壞或殺傷的效果,所以建築物基本上不會被炸得爆裂坍塌。下圖這張屏東第三分所的美軍空照,攝於1945年5月31日,戰俘已經全部遷往他處(但美軍並不確定這裡就是戰俘營,也不知道當時裡面有沒有戰俘)。可以看到建築物的外型大致仍保持完整,並沒有其他空襲後照片裡那種殘破不堪或屋頂燒失的景象。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美軍的OSS於1945年9月抵臺後,曾經派員到第三分所原址勘查。當時OSS人員已經知道第三分所曾遭空襲,但是在現場卻看不到有爆炸或火燒的痕跡(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explosion or fire.),只有一棟建築被拆除,而且OSS認為拆除的原因與爆炸無關(it did not seem to be the result of an explosion)。OSS的觀察符合M41破片殺傷彈的特性。

曾有學者在第三分所關閉的70年後,發表「尚遺留日治時期原隘寮溪製糖農場使用之木構造建築」的論述。我把1975年拍攝的空照(下圖左,點擊可以放大)與上面那張1945年的空照並置如下,可以看到兩個時間點的建築物配置全然不同。1975年就已經消失的建築,到2015年怎麼還會遺留呢?

(左圖: 六堆百年歷史地圖,六堆正射影像)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臺北州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改正臺北市全圖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圖片來源:臺北市百年地圖_美軍航照194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