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要找二戰時期的金瓜石礦區地圖,經常請Google大神協助,同時也看了一些提到金瓜石戰俘營的網頁。由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具權威性的中文著作細數臺灣俘虜收容所的來龍去脈,這些網頁對於金瓜石第一分所(並不是什麼「捕虜監視所」)的敘述,若不是源自所謂耆老的回憶,就是未經查證的多手傳播。也因此對於金瓜石第一分所的戰俘死亡人數及存活率,出現了極為浮誇的錯誤。
很多人會參考的維基百科,在《金瓜石戰俘營》(2022年10月1日存取)的網頁說「最初一批523名戰俘只有89名戰俘生還」,乍看之下,好像存活率還不到20%。具有官方性質的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典藏新北學網站,在《日治末期金瓜石戰俘的生活與死亡》(2022年10月1日存取)這一頁提到,金瓜石戰俘「死亡率非常高,一個星期約有兩人死亡」,如以金瓜石第一分所存在近兩年半的時間換算,這表示死亡人數高達兩百人以上。有網頁引述在地耆老說「5百名戰俘中約有1/3死亡」,也有網頁說「每8人中只生還了1人」。兩年前,我還在老XX工作室的臉書上看到他們說金瓜石戰俘營3000人死了2000。以上網頁提到的死亡人數或死亡(存活)率,都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的確,金瓜石第一分所戰俘因日軍故意苛扣糧食導致營養不良、疾病肆虐,又得不到應有的醫療照護,而且還要在條件惡劣的礦坑中過度勞動,動輒遭日軍和礦場員工拳打腳踢,落盤意外也時有所聞,所以許多戰俘在此魂斷異鄉。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為日軍的殘忍暴行,不經詳查就誇大戰俘的慘況(不論是有意或無意)。而應該根據檔案史料,盡力做出正確的敘述。
下圖是在臺英軍戰俘死亡名冊的一部分,最右一欄 LOCALITY OF GRAVE(埋葬地點)的 KINKASEKI 就是金瓜石,根據這份名單,共有87名金瓜石第一分所戰俘死亡。
(UK National Archive) |
下圖是另一份金瓜石戰俘營死亡戰俘名單的局部,我計數的結果是87人。
(UK National Archive) |
(Mansell.com) |
三份名單都直指金瓜石第一分所戰俘的死亡人數是87人。即使有所謂的黑數(我不認為有,因為戰俘自己也有行政人員負責統計),最多也不會超過百人。
有了死亡人數,理論上如果要計算死亡率或存活率,就必須知道分母,不過事情不是像數學的除法那麼單純。
1942年11月被送到金瓜石的523名戰俘,並非一直待在那裡直到該分所關閉。我在【薰風】季刊第20期(2022.04)的《曾經晦暗的風景:二戰期間的臺灣俘虜收容所》(如果你想要快速對臺灣俘虜收容所有概括性的了解,一定要買一本來看)指出,戰俘除了隨分所遷移,也會依據身體狀況或專業技能而被調動。所以金瓜石分所的戰俘是來來去去的,原始的523人中,有些人被調到其他分所,甚至被送到日本本土去;其他分所的戰俘,也有些被送到金瓜石來。
下圖是金瓜石戰俘被調到屏東(文件上寫的Heito)第三分所的部分名單,被移送其他分所的就不另列出。
(UK National Archive) |
下圖是名單中第一位戰俘 Askew, H. 的銘銘票背面,補修欄記載的第二列可以看到他在昭和17年11月14日被送到第一分所(即金瓜石),第五列說他在一年後被調往屏東,跟以上名單的記載一致。後來他被送到日本長崎,但不幸死在當地。
薰風這期有買 裡面排版晦暗的像是當年遺留的文件
回覆刪除銘銘票這個詞看了好久 還是覺得奇妙 銘票幹嘛多一個銘字
"銘銘"是日文, 要從日文的角度來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