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美軍B-29空襲台灣的起源(三)

前一篇提到美軍在1944年6月15日發動奪取馬里亞納群島的掠奪者行動,出兵登陸塞班島。這不單單是為了建立B-29出擊日本本土的根據地,還是美軍的太平洋地區反攻計畫之一環。美軍在1944年3月訂定的太平洋地區反攻計畫分成兩個主軸進行:一方面由尼米茲的艦隊從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Caroline)群島、帛琉推進,準備在1945年2月15日登陸台灣;另一方面由麥克阿瑟從新幾內亞進攻,先於1944年11月15日登陸民答那峨,再視情況決定是否登陸呂宋。如果美軍決定進攻呂宋,日期將訂於1945年2月15日,登陸台灣的日期則順延。

1944年5月3日,美軍的參謀長聯席會下令史迪威擬定從中國地區支援登陸台灣的空中作戰計畫,除了要求他運用麾下的空中武力,也要他跟第20轟炸機指揮部協調,以B-29轟炸機提供戰術性的空中支援。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在1944年5月3日給史迪威的指令局部文字(VLR是Very Long Range的縮寫,意指B-29)
美軍花費大量資源透過駝峰空運執行馬特洪峰行動,是要盡早對日本的戰略目標進行持續性的轟炸。如今為了登陸台灣而準備動用B-29執行戰術性空襲,並非馬特洪峰行動的目的,所以史迪威在5月28日回覆給參謀長聯席會的作戰計畫就特別提到,支援登陸台灣的477架次任務所需的燃料與彈藥也要額外(in addition)從印度空運到中國,以免影響到馬特洪峰行動原本的任務:
史迪威在1944年5月28日回覆給參謀長聯席會的作戰計畫中,關於運用第20轟炸機指揮部B-29的局部文字
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6月15日完成馬特洪峰行動的八幡製鐵所夜襲任務後,因為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將軍對首任指揮官伍爾夫在作戰上的表現不甚滿意,所以在7月初把他調回美國,遺缺由第58轟炸聯隊聯隊長桑德斯(LaVerne G. Saunders)暫代。一個半月後,在歐洲戰場上戰功彪炳的李梅將軍(Curtis E. LeMay)從華府飛抵印度,在8月29日接下了第20轟炸機指揮部指揮官的職位。

李梅到任後,一方面繼續執行馬特洪峰行動的戰略轟炸任務,一方面也準備以B-29支援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作戰,美軍為後者取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代號:PAC-AID。不過尼米茲此時尚未訂出詳細的作戰時間表,所以當李梅向華府的第20航空隊總部要求進一步指示時,總部方面也只能要他參考史迪威在5月底所提的方案(見以下文件)。
過了幾天,羅斯福、邱吉爾與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團在加拿大的魁北克集會討論,將太平洋地區的作戰時間表略作調整。登陸民答那峨的日程不變,但是預計在1944年12月20日登陸雷伊泰島(Leyte),次年3月1日進攻台灣與廈門,另一個方案則是在2月20日攻打呂宋(見以下文件)。
魁北克會議於9月9日的會議紀錄,Sarangani Bay是民答那峨南部的一個海灣
此時的太平洋戰場瞬息萬變,由於日軍的抵抗遠較預期薄弱,所以美軍在9月中旬將登陸雷伊泰島的日期提前到10月20日:
李梅在9月底接獲指示,PAC-AID的首次任務將以台灣岡山的日本第61海軍航空廠為目標,時間暫定於10月10日到14日之間(見以下文件)。
關於第20轟炸機指揮部在1944年10月間執行PAC-AID任務,及1945年1月間又三度空襲台灣的細節,請參考拙作《空襲福爾摩沙》,本文不再贅述。此處要特別指出的是,第20轟炸機指揮部的B-29在1945年1月17日空襲新竹飛行場後,就結束了對PAC-AID行動的支援,甚至再也不曾從成都地區的前進基地出擊。

總而言之,美軍的B-29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間對台灣發動的空襲,都是PAC-AID行動的一環,不屬於馬特洪峰行動。然而無可否認的,這些空襲台灣的行動確實是建立在馬特洪峰行動所奠定的基礎之上,因為如果沒有馬特洪峰行動,就不會有成都地區的前進基地,B-29也就無法在這個階段轟炸台灣。這其中的差異相當微妙,對一般大眾可能無關緊要,但是對於台灣空襲的研究而言,就必須清楚的區分。

PAC-AID與馬特洪峰行動容易混淆,除了因為前者發生於後者進行的期間,另一個原因是馬特洪峰行動在中間曾經調整了戰略轟炸目標的優先順序,而調整後的重點目標跟PAC-AID的目標又有所重疊。

原本馬特洪峰行動的首要目標是日本鋼鐵工業的煉焦爐,但是到了1944年夏天,第20航空隊總部的幕僚開始把焦點轉移到日本的航空工業上。10月初,第20航空隊總部完成空襲目標的評估報告,將位於九州的大村第21海軍航空廠、九州飛行機株式會社雑餉隈工場、滿州航空株式會社奉天航空廠、台灣岡山的第61海軍航空廠,列為馬特洪峰行動的主要空襲目標。其實這幾座工廠並非日本航空工業的核心,只是從成都起飛的B-29的航程範圍內就只有這些航空相關的工廠。岡山的第61海軍航空廠幾天後就在第一次PAC-AID任務中遭到轟炸,時間點跟第20航空隊調整馬特洪峰行動轟炸目標的報告日期相當接近,所以也很容易讓人以為岡山空襲是馬特洪峰行動的一部分。

下表列出了第20轟炸機指揮部所有的B-29空襲任務,可以看到1944年10月的台灣空襲後,第20轟炸機指揮部執行了幾次空襲大村及滿州地區航空廠的任務,但是煉焦爐空襲任務就未再出現過:

3月30日的新加坡空襲任務結束後,第58轟炸聯隊的B-29陸續經由中國移防到馬里亞納群島上的基地,改隸於第21轟炸機指揮部之下,與第73、313、314、315轟炸聯隊的B-29並肩作戰。而只剩下一個空殼的第20轟炸機指揮部本部則繼續留在印度,直到7月初才調往沖繩。然而它在沖繩不到半個月就被裁撤,大部分的人員改隸從歐洲戰場調來沖繩的第8航空隊本部。一個月後,日本即宣布投降。(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