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p=16976 -->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經歷過台灣空襲的耆老談起他們的戰爭記憶時,可能會說當年美軍的B-29轟炸機如何如何。其實台灣經歷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B-29轟炸的期間非常短暫,只有1944年10月和1945年1月,加起來連十天都不到,遭受轟炸的也限於少數幾個大城市。可能是受到當時統治當局宣傳的影響,才讓這些老一輩印象深刻,他們所經歷的十之八九都是其他飛機的空襲。不過上面這張照片(點擊可放大)就是B-29空襲台灣的照片,從照片上的註記MB11可以知道這是1944年10月16日執行的第11次轟炸任務,也就是B-29第二次轟炸台灣(第一次是10月14日)當天的主要目標是岡山與屏東兩座飛行場,上圖即為炸彈投下前的岡山飛行場,拍攝的飛機隸屬第444轟炸大隊。下圖是第468轟炸大隊同一天拍攝轟炸屏東飛行場的照片,照相的時間點剛好抓到了落下的炸彈。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B-29由於機身較大,所以在機身後段未加壓的機艙內裝設了照相機,拍攝轟炸前(pre-strike)與轟炸後(post-strike)的照片,作為情報蒐集與成效分析之用。
|
Source: USAAF B-29 Familiariz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ual |
美軍還將一部分的B-29改裝成專職的偵察機,在上述機艙前面的加壓段裝設六具相機,型號改為F-13。歷史上最有名的F-13,應該是名為Tokyo Rose的這一架。它在1944年11月1日執行了一次偵照日本的任務,目標包括東京地區,是美軍飛機在1942年4月18日杜立德空襲日本後首次飛越日本上空,因此有高度的象徵意義。Tokyo Rose雖然也是在第20航空隊編制下,卻是隸屬於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而非空襲台灣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以下兩張照片裡的飛機就是Tokyo Rose,第二張照片還可以看到一名士官扛著一具空用相機。
屬於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第一架F-13是在1944年11月25日才飛抵印度,之後再飛越駝峰抵達中國四川的前進基地。這架序號42-24567的F-13在1945年1月13日執行編號5MF9的偵照台灣任務,在底片上留下了AC 567的註記: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下圖是42-24567在5MF9任務拍攝的照片之一,照片裡的島嶼就是現稱小琉球的琉球嶼: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另一架F-13在1945年1月18日執行編號5MF15的偵照台灣任務,拍下了以下照片,右側的白色V字形就是松山飛行場。所以B-29雖然未曾轟炸過台北市,在戰爭期間是曾經飛越台北上空的(戰爭結束後,B-29也曾經到台北市上空空投物資給盟軍戰俘)。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在使用這些美軍偵察照片時,照片上的註記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但是使用上仍要注意,因為忙中還是會有錯。例如5MF15任務照片的最前面附了下面這張地圖,標示出涵蓋的區域,但卻把日期寫成1944年1月24日。第40轟炸大隊在1944年初都還沒有進駐亞洲,怎麼可能偵照台灣?再比對其他的文件,也可以發現24日的日期不對,應該是18日: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