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孤證不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日本岡山大學中尾知代教授寫的《研究ノート(2)捕虜と原爆:連合軍捕虜解放と原爆使用の是非》,文中也提到我在上一篇引用的臺俘警第10號《俘虜ニ対スル非常手段ノ件左記ノ通回答ス》文件。對於文件最末「痕跡ヲ留メザルヲ本旨トス」這句話在東京大審中被翻成英文的 "Leave no traces" 後廣為流傳,她的看法相當有趣,也切中我心、深有同感:

英国に伝わり、英国から各国に伝わり(它被傳到英國,然後從英國傳到其他國家)


只憑著這一份文件,就把日本鑛業株式會社為金瓜石戰俘開挖一座隧道捷徑的目的說成是要殲滅所有戰俘的始作俑者,是前第一分所戰俘John O. Edwards上士。這個謬誤的推論由英國籍的他傳達到他寫的回憶錄《Banzai You Bastards!》,再從這本書傳到全世界,所以也影響了在臺灣出版的《Never Forgotten》。

經過二手傳播後,《Never Forgotten》還把這份由臺灣俘虜收容所擬定、發給第十一部隊的臺俘警第10號文件,無限上綱為日本政府陸軍部發給亞洲地區各俘虜收容所的指令(見該書的第251頁)!

目前關於臺灣戰俘營的知名著作幾乎都是歐美人士所寫,其中不少作者還是戰俘本人。他們的資訊來源一面倒向盟軍戰俘一方,鮮少採用日軍方面的說法,所以建構出來的歷史出現了許多明顯的縫隙。然而他們常用過度的歷史想像去填補這些縫隙,因此造成某些人物被妖魔化,甚至阻礙了對相關事件的深入討論,導致片面的歷史敘述主導了話語權。

原本我以為,日軍是到了1945年春戰況極為不利時,才下令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可以釋放戰俘。中尾知代教授的文章揭露了一份我從未看過的文件,把這個決定的時間點又提早了半年。在1944年9月11日的陸亞密第1633號中,陸軍次官針對情勢激變之際要如何處置戰俘與被拘留的平民(日文為「軍抑留者」),下達以下指示:
一、為了防止戰俘及軍抑留者落入敵手,戰俘營及平民集中營的地點選擇、遷移的時機與方法應依照情勢進行調整。
二、在受到敵方攻擊而使局勢確實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軍抑留者應被釋放,戰俘也可以被釋放。
三、即使在採取自衛的非常措施時,也應努力避免給敵方提供任何加劇敵對情緒的藉口、利用該情況進行宣傳、或進行報復行動的理由。

最後日本在盟軍登陸本土和臺灣之前就宣布投降,所以上述指示的第二、三點沒有實現的機會。第一點的內容則確實曾在臺灣實施過(不過是根據陸軍部在1945年春下達的一份更詳細的指令),未來我再找機會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